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的河湟谷地,一位深耕基層的組工干部,正用獨特的“育苗經”培育著新時代的青春力量,他就是民和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祁東良。多年來,他以“田間課堂”為熔爐,以“選育管用督”為利器,將203名平均年齡29歲的選調生鍛造成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力軍,他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凝聚人才,在西部高原書寫著新時代的人才培育答卷。

“土壤墑情如何?今年金絲皇菊的擴種計劃有沒有調整?”3月的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xiāng)民主村地頭,祁東良蹲在田埂上,邊查看土壤邊與選調生岳嘉巍交流。這位畢業(yè)于蘭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在祁東良的指導下,將理論轉化為帶動37戶村民增收的“致富經”。
“選調生要過‘三關’,政策關、方言關、風俗關。”祁東良深知,剛出校門的“三門干部”(家門、校門、機關門)需要特殊的培養(yǎng)方式。他著力推動的“3+1”傳幫帶機制,讓縣級聯(lián)點領導、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組成的“導師團”,帶著選調生學政策、走田埂、解糾紛。在積石山地震抗震救災中,官亭鎮(zhèn)別落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馬駿(2023年到村任職選調生)正是在導師們的“手把手”指導下,完成了86戶群眾的搬遷安置,協(xié)調發(fā)放救助資金109萬元。
“去年冬天,組織部發(fā)現(xiàn)我們宿舍供暖不足,第二天就送來電暖器。”馬駿的話道出了祁東良的培養(yǎng)理念:既要嚴管,更要厚愛。在巴州鎮(zhèn)麻家灣村,祁東良與河南籍選調生郭來成促膝長談:“從黃河之濱到湟水河畔,生活上有什么困難?”這種“面對面”的關懷,讓年輕干部在異鄉(xiāng)感受到家的溫暖。
全鏈條培養(yǎng):構建 “選育管用督” 閉環(huán)體系
“我們建立了從招錄到晉升的全周期管理檔案。”祁東良在辦公室展示的選調生成長檔案中,詳細記錄著每位干部的政治表現(xiàn)、工作實績和群眾評價。近五年,民和縣定向招錄了3名中山大學等名校畢業(yè)生,32名經濟學、農學等專業(yè)人才充實到統(tǒng)計、農業(yè)等關鍵崗位。在人才培養(yǎng)上,探索建立“周學習、月研討、季分享、年評比”機制,主體班次培訓150人次,選派30余人赴浙江、江蘇等地學習鄉(xiāng)村振興經驗。
網格化管理模式讓分散在全縣的選調生擰成一股繩。在“民和黨建”公眾號的“選調思悟”專欄里,2023屆選調生李艷玲記錄著第二組10人團隊解決23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歷程。“這種‘云端’交流讓我們既能共享經驗,又能相互激勵。”李艷玲的話印證了祁東良的創(chuàng)新思路:打破地域限制,讓年輕干部在“分片組團”中碰撞思想火花。

嚴管厚愛:用制度溫暖人心
“3000元安置費、百萬保額意外險、1.5萬元專項經費……這些不是數(shù)字,是組織對我們的承諾。”2024年新入職的選調生王雷算起“暖心賬”。民和縣委組織部每年統(tǒng)籌投入40多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培訓、調研和為民服務。在督查方面,建立“雙隨機”暗訪機制,既確保干部在崗履職,又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這種嚴管與厚愛相結合的方式,讓年輕干部更安心扎根基層。
在甘溝鄉(xiāng)黨委副書記辦公室,2019屆選調生劉克萍正在整理防汛預案。這位在抗震救災中提拔任用的女干部,從安置點點長到鄉(xiāng)鎮(zhèn)副書記的成長軌跡,印證著祁東良“賽場選馬”的用人導向。近三年,31名表現(xiàn)突出的選調生被提拔任用,22名轉任縣直重要崗位,30名晉升職級。“我們建立了成長檔案,對政治素質、工作實績等進行動態(tài)評估。”祁東良表示,這種“早關注、早培養(yǎng)”的機制,讓優(yōu)秀人才在基層一線脫穎而出。
從湟水河畔到積石山下,祁東良的足跡遍布全縣312個行政村。當問及未來規(guī)劃時,他指著窗外的田野說:“我們要把選調生培養(yǎng)成‘三懂干部’——懂農業(yè)、懂農村、懂農民。”在他看來,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隨著“選育管用督”機制的持續(xù)深化,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必將涌現(xiàn)出更多可堪大用的棟梁之才。而祁東良,這位深耕基層的“育苗人”,正用歲月沉淀的智慧,書寫著新時代的人才培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