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黨成恩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趙晶 黨成恩 報道)一器一典管窺古韻,方寸之間盡覽千年。當前,歷史文化成為時尚文化、潮流文化,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作為必去的“打卡點”,博物館游熱度持續(xù)攀升,“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潮流!
博物館正在變得火爆,這不僅僅是一個游客、工作人員的直觀感受,同時,也能在數(shù)據中得到切實的印證。開館兩年來,坐落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的河湟文化博物館,免費接待國內外游客15萬人次,暑期旅游熱持續(xù)升溫。
館藏千卷,繪歷史斑斕畫卷
在河湟文化博物館內,人頭攢動,市民、游客沿著歷史主線參觀各個展廳,欣賞陳列的青銅器、陶器等文物,探源河湟谷地的歷史文化。
曾經被定義為“高冷”的博物館,緣何成為熱門“打卡地”?
奧秘在于河湟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家底豐厚。
河湟文化博物館內展示有石器、玉器、骨器、木器、陶器、瓷器、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紡織、紙質等17類1180件(套)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5件!
河湟文化博物館展覽空間由序廳和4大展廳組成。序廳中央以立體沙盤展現(xiàn)河湟地域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中央垂幕示意黃河四大文化,左右兩側墻面設計彩陶墻放置374件柳灣出土的彩陶,用于展示“彩陶故里”文化名片,凸顯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氣。
為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以史為鑒、服務社會的作用,河湟文化博物館不斷創(chuàng)新陳列展覽方式,定期更換臨時展覽,先后舉辦各類文化精品書畫藝術展、瓷器展、民俗展等展覽活動10余場。
游客張計奎說,河湟文化博物館里的館藏豐富,文物價值高,很好地展示了河湟文化。
意蘊深遠,探文化精髓要義
博物館應如何接住“熱度”,讓文物更鮮活地走入人們的生活?答案就是要深挖文化內涵。
許多文物是打動人心的歷史見證。出土于樂都區(qū)柳灣墓地的人頭像彩陶壺,壺腹圓鼓,上腹繪五組連續(xù)的漩渦紋,陶壺造型樸拙而生動,展現(xiàn)出了黃河上游遠古先民的藝術底蘊。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享有“天下第一碗面”的盛譽,“青海拉面”的傳承也便有跡可循。但這個遠古的城邦古國給我們的驚喜,也遠不止于此。
展出的黃河磐王、四孔玉刀等文物,展現(xiàn)的服飾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等,都是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歷史見證和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物證,“其對外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不可取代”。
河湟文化博物館作為“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青海省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社科聯(lián)先進社會組織”,多維度發(fā)揮陣地作用,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成為傳承和弘揚河湟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平臺!
“博物館能讓我暫時跳脫出日常生活的語境,去沉浸于感受某一段歷史,這是博物館帶來的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文化體驗。”游客李女士說,不管到哪里,當?shù)氐牟┪镳^是一定要轉轉的,她還會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賬號上分享心得!
研學共融,織合作交流新篇
暑假期間,研學游甚是火爆,一座座博物館宛如一座座大學校,如何讓孩子們在其中如何“研”之有道?
河湟文化博物館就在拓展維度上想辦法,效果也很明顯。
與各中小學及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先后策劃舉辦了“博物館里過大年”“博物館里過暑假”“尋寶博物館”“河湟非遺體驗”等主題社教活動。先后培養(yǎng)“小小講解員”50人,不斷為青少年普及社會科學知識,受眾人數(shù)超過5000人次。
結合重要時間節(jié)點,讓市民群眾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河湟文化博物館推出精品文物展覽、青少年研學教育、文創(chuàng)產品展示、非遺文化展演、文藝演出等多項活動。
在近年“博物館熱”和國家日益重視文物保護利用的雙重推動下,河湟文化博物館積極探索“讓文物走出去”,參加由國家文物局等主辦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帶有符號的精美柳灣彩陶亮相成都,推出的《河湟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展》在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湖北省武漢博物館、咸寧市博物館,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濟寧市博物館依次展出……
河湟文化博物館館長趙元杰介紹,河湟文化是黃河上游歷代先民生產生活中積淀的文明結晶。在歷史的長河中,世居河湟地區(qū)的各民族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共同生存、共同生產、共同開發(fā)、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在促進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下一步,博物館將繼續(xù)致力于河湟文化研究、文物展示展覽等重點工作,并加強與省內外大中小學院校的合作,讓河湟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