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咋過年?”在西寧老百姓的心中,十五的燈會若沒去瞧一瞧,熱鬧的社火若未曾來鬧一鬧,這年便仿佛缺了幾分滋味,怎么都不算完整。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社火,不僅是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祖祖輩輩的記憶,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西寧人心中那抹最濃郁的年味。每逢社火表演,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人人都翹首以盼,只為一睹那浩浩蕩蕩的社火隊伍穿街而過的熱鬧場景,瞬間,過節(jié)的氛圍便被拉到了頂點。
不過,這人人都愛看的社火,究竟是怎么來的呢?非遺文化里的“社火”又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社火表演中,神秘的“啞巴”、詼諧的“胖婆娘”背后有著怎樣的來歷?那威風(fēng)凜凜的“燈官老爺”為何要頂著寫有“槽頭興旺”的帽子?社火里還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大身子”角色?耍社火是不是有一套既定的流程?作為觀眾,我們又該如何欣賞這一場場精彩絕倫的社火表演呢?
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jìn)2025年的西寧社火隊,邀請民俗專家為大家撥開迷霧,帶領(lǐng)大伙一起沉浸式地看社火、聊社火,探尋這古老年俗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
社火:高原人民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
據(jù)《青海民俗志》第四卷記載,社火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土地崇拜與火崇拜。“社”,指代土地神,土地是孕育萬物的根基,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火”,代表著火神,火不僅是人們獲取熟食、抵御嚴(yán)寒的源頭,更是人類文明進(jìn)步不可或缺的關(guān)鍵因素。對土地與火的敬畏與崇拜,催生出了祭祀社與火的古老風(fēng)俗。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們的認(rèn)知水平逐步提高,在原本莊重肅穆的祭祀儀式中,逐漸融入了娛樂的元素,歷經(jīng)漫長的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規(guī)模盛大、內(nèi)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社火。
河湟文化研究者李玉壽,曾任湟中區(qū)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主席,多年來,他潛心于非遺文化、社火文化等領(lǐng)域的研究工作,對湟中社火的發(fā)展脈絡(luò)和變遷歷程有著深入地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談及社火時表示:“社火,看似普通,實則是最隆重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它是春節(jié)期間農(nóng)村地區(qū)最普及、規(guī)模最宏大的群眾文化活動,堪稱高原人民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同時,社火也是村民們自編、自導(dǎo)、自演、自樂的群眾性文藝活動的大展示、大比拼,充分展現(xiàn)了民間藝術(shù)的魅力和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
在高原大地,社火是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民間活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每年新春不可或缺的盛大慶典。
社火中的“大身子”都有誰?
“湟中社火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2600年前。”李玉壽講述道,他的話語拉開了一段關(guān)于社火的古老傳奇的序幕。
在傳統(tǒng)社火表演的日子里,西寧古城就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社火表演隊伍紛紛登場,各展風(fēng)采,整個城市熱鬧非凡,充滿了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
在眾多關(guān)于社火起源的說法中,有一個版本的故事內(nèi)容最為完整,雖其真實性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但透過這個故事,我們能初步了解到社火隊伍中幾大重要角色——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大身子”的來歷。
時間回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楚莊王作為楚國歷史上成就斐然的國君,是威震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傳說,楚莊王在一次外出巡游時,遭遇敵方軍隊的圍困,形勢萬分危急。為突出重圍,有大臣獻(xiàn)上一計,以“活享一品俸祿,死封廟祭的燈官”作為重賞,尋找一個與楚莊王長得相似的替身。于是,社火隊伍中的“燈官老爺”這一角色,便被認(rèn)為是楚莊王的替身。而真正的楚莊王,則喬裝打扮成一位衣衫襤褸、滿臉污垢、沉默不語的啞巴;王后樊姬也改扮成一個瘋瘋癲癲、胡言亂語的胖婆娘,二人借此掩護(hù),倉皇逃離險境。這也正是“啞巴不說話,社火里面他最大”這一說法的由來。
李玉壽補(bǔ)充介紹道:“社火表演中,一旦有人裝扮成啞巴,在沒有卸妝之前,一整天都不能開口說話,就算是見到自己的父母親也不例外。”這一規(guī)矩,為社火中的“啞巴”角色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此外,隨行的一些大臣和侍衛(wèi),也紛紛化裝成貨郎兒、膏藥客等普通百姓的模樣,隱藏身份,最終成功擺脫了敵軍的圍困。這些角色,逐漸融入社火表演中,成為了社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河湟社火:一朵璀璨的“民間之花”
在河湟大地,社火不僅是一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更是承載著當(dāng)?shù)厝嗣衩篮迷妇芭c深厚情感的文化瑰寶,宛如一朵在民間綻放的璀璨之花,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傳說,楚莊王的替身逃到一戶人家的馬棚后,主人家貼春聯(lián)時,誤將“槽頭興旺”的字樣貼在了他的烏紗帽上。時至今日,在社火表演中,我們依然能看到“燈官老爺”這一“大身子”角色的官帽前面貼著“槽頭興旺”四個字,后面則是“一品當(dāng)朝”。燈官老爺?shù)陌缪菡咄ǔJ谴謇锏赂咄氐睦先,表演時,他們向人群拋灑糖果蜜棗,每一顆糖果蜜棗都寄托著對人們生活甜蜜、幸福美滿的美好祝愿。
社火里的“啞巴”也是極具特色的角色。扮演者一般會把臉涂黑,反穿皮襖,全程保持沉默。在表演過程中,“啞巴”會將鞋子甩向人群。在青海方言里,“鞋子”與“孩子”同音,這種獨特的表演方式蘊含著河湟人民多子多福的樸素愿望,承載著對家族興旺的熱切期盼。
“胖婆娘”同樣是社火表演中不可忽視的角色。這一角色體態(tài)豐腴,通常由男子反串扮演,他們懷抱假嬰兒,在表演時會把嬰兒塞到一些女觀眾手中。這一行為同樣飽含著美好的祝福,寓意著為這些女性送去多子多福的好運。
“啞巴”手中的棒子,看似普通,實則是暗用的指揮棒。表演時,貨郎兒、膏藥客等角色始終圍繞在“啞巴”身邊或附近,而類似御林軍的角色則手持錢棍,以武術(shù)動作在周圍保護(hù)。“錢棍一響,黃金萬兩;錢棍一響,財源滾滾。”錢棍清脆的響聲,傳遞著河湟人民對財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揮舞都寄托著對富足生活的憧憬。
在傳統(tǒng)的老社火中,還有一個神秘而莊重的儀式——“點秧歌”儀式,也被稱為“點兵點將”。這個儀式在社火表演伊始進(jìn)行,由于開始時間很早,能有幸目睹其全過程的市民少之又少。它就像一場盛大表演的前奏,為整個社火活動拉開了充滿儀式感的序幕,賦予了社火更加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社火文化,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與傳承,將古老的傳說、美好的愿景、獨特的表演形式融為一體,成為了河湟地區(qū)民間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河湟人民的精神世界,綻放著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