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wù)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寧亞琴
發(fā)布時間:2024-06-10 07:44:52
編輯:陳郁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抓面(又稱羊腸面),貴在一“抓”!在根根金黃的“面山”上,抓起一把,高過頭頂,放入碗中,最長可達3米。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一碗抓面!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抓面,一個‘抓’字,動感十足,可以稱得上是青海最具特色的面食了!在西寧,抓面店應(yīng)該是不少于牛肉面店的,而且家家味不同,各具獨特性。”在馬興羊腸面館的老食客馬君告訴記者,西寧人的飲食離不開牛羊肉,青海人對抓面的鐘情程度不低于蘭州人對“牛大”的喜愛,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無論春夏秋冬,一天之中吃上一碗令人“牽腸掛肚”的抓面,舒服!

9

  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

  抓面可不是抓著吃的面,它原名為“羊腸面”,因廚師用熱湯汆面的時候隨手一抓,面條不多不少剛剛好一碗,于是就叫它抓面了。

  如此吸引眼球的名稱,確實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相傳,羊腸面始于唐朝,據(jù)說與唐明皇李隆基巡游東都洛陽有關(guān)。當(dāng)時有一個名為“王記”的小販,為了討好李隆基,特意為其制作了一款名為“血粉湯”的美食,也就是現(xiàn)在羊腸面的雛形,李隆基吃后大贊。由此,這個面廣泛流傳于民間,后被走“絲路”的商販帶到了西北一帶,深受西北百姓喜歡,自此以后,羊腸面就在西寧流傳了下來。

  時間流轉(zhuǎn),就是這樣一份獨具風(fēng)味的面“撐”起了口感,一勺精心配制的湯“澆”出了豐富味道,抓面帶來了不同于其他美食的味覺沖擊。

10

  清早,走進位于中南關(guān)街的冶家尕黑娃抓面館,一根根金黃色的面條“堆積成山”,晶瑩油亮的色澤,看起來非常有食欲。戴著手套的大媽,用手抓起一把面,高過頭頂,上下掂幾下后放在碗里,然后澆上熬制好的滾燙牛肉湯反復(fù)過熱,再按食客需求放上羊腸、牛肉等,調(diào)上佐料即成。“抓面也是一個體力活,抓面一般抓起來長度有1米多,最長的可達到3米。抓面的時候還要上下掂幾下,保證面條的疏松。”店鋪老板冶偵說,抓面過湯尤為重要,過湯速度快了,面沾不上肉湯味兒,而且不熱。速度慢了,面就會變得黏糊稀軟,口感很差。

  “吃抓面就要先喝一口湯色淡黃的熱肉湯,辣辣的胡椒味兒瞬間讓人食欲大開,切一碗寸斷豆面腸、肉腸,再吃一碗過熱的金黃面條。真是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讓人越吃越想吃!”一旁的老食客咂摸著嘴,給遠道而來的外地親戚如數(shù)家珍般訴說著吃抓面的順序。

  一碗一燙,一煮一澆,只需一分鐘就能做好,抓面制作過程雖然簡單,卻蘊含了青海人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口味,里面包含了對食材的講究,對食客的尊重。對于西寧人來說,抓面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種家鄉(xiāng)的味道。

11

  “餐桌上的非遺”幾度漂洋過海

  青海喇家遺址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條,刷新了我國的面食文化,也見證了青海面食文化的久遠。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從飲食方面看,青海的各個民族逐步形成了既顯融合又具獨特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這也凸顯了青海文化的與眾不同、璀璨奪目。

  “這碗面從單純的一碗涼面,挑著扁擔(dān)沿街吆喝叫賣,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fēng)雨,最終搭配上青海人離不開的牛羊肉,成為如今鼎鼎大名的抓面,這不僅傳承著獨特的美食文化,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與記憶。”在馬興羊腸面館,這碗傳承百年的手工味道,是西寧市乃至青海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稱為餐桌上的“非遺”,甚至幾度漂洋過海。這也時刻提醒和啟示人們:只要商品品質(zhì)足夠好,不怕沒有“識貨”的買家;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好東西依然會有市場。

  “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漂洋過海的面條”猶如一面鏡子,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青海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然而,傳承良久的青海特色美食制作者們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和口味,為食客們呈現(xiàn)最地道、最美味的青海美食。在每一道美食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到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這碗面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成長與變遷,也見證了青海美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12

  如今的抓面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shù)匚幕闹匾M成部分,是西寧的一張名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位到訪的客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未來,我們相信這道美食將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為更多的人帶來獨特的味蕾享受和文化體驗。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陳剛:扎實推動黨紀學(xué)習(xí)教育走深走實
青海:引大濟湟工程增殖放流12萬尾魚苗
青海西寧昆侖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出征中冠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全面鋪開新一輪城市體檢
天峻藏羊牦牛成為“中國南北極考察選用產(chǎn)品”
24H熱點
我省出臺養(yǎng)老服務(wù)高質(zhì)量發(fā)展三年行動方案
濃情端午,豹街夜宴共享西寧味道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悎鰞�(nèi)外 盡顯拼搏——“青...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悎觥拔Α� 帶貨“吸金”...
【大美青�!じ咴闱颉靠匆娮闱� 看見玉樹——“青...
首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北賽區(qū))籃球賽落幕 青海...
青海省多種形式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
西寧湟中區(qū)非遺精品館揭牌開放
【西海論壇】最是濃情粽飄香
五月里到了五端陽
熱點圖片
多姿多彩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民俗文化
粽葉飄香過端午 民族和諧鄰里情
粽葉飄香過端午 民族...
巧做香包“香”伴端午
巧做香包“香”伴端午
為青春作答 為夢想護航——2024年高考首日見聞
為青春作答 為夢想護...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鐘靈毓秀仙女灣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鐘...
古堡何以迷人?——青海郭麻日古堡迎來“新展開”
古堡何以迷人?——...
【身邊的感動】巧手“繡”出美好生活——記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陳玉秀
【身邊的感動】巧手...
“三把鑰匙”解鎖平安密碼
“三把鑰匙”解鎖平...
關(guān)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quán)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西寧晚報
2024-06-10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西寧晚報
2024-06-10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 2024-06-10 07:44:52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抓面(又稱羊腸面),貴在一“抓”!在根根金黃的“面山”上,抓起一把,高過頭頂,放入碗中,最長可達3米。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一碗抓面!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抓面,一個‘抓’字,動感十足,可以稱得上是青海最具特色的面食了!在西寧,抓面店應(yīng)該是不少于牛肉面店的,而且家家味不同,各具獨特性。”在馬興羊腸面館的老食客馬君告訴記者,西寧人的飲食離不開牛羊肉,青海人對抓面的鐘情程度不低于蘭州人對“牛大”的喜愛,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無論春夏秋冬,一天之中吃上一碗令人“牽腸掛肚”的抓面,舒服!

9

  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

  抓面可不是抓著吃的面,它原名為“羊腸面”,因廚師用熱湯汆面的時候隨手一抓,面條不多不少剛剛好一碗,于是就叫它抓面了。

  如此吸引眼球的名稱,確實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相傳,羊腸面始于唐朝,據(jù)說與唐明皇李隆基巡游東都洛陽有關(guān)。當(dāng)時有一個名為“王記”的小販,為了討好李隆基,特意為其制作了一款名為“血粉湯”的美食,也就是現(xiàn)在羊腸面的雛形,李隆基吃后大贊。由此,這個面廣泛流傳于民間,后被走“絲路”的商販帶到了西北一帶,深受西北百姓喜歡,自此以后,羊腸面就在西寧流傳了下來。

  時間流轉(zhuǎn),就是這樣一份獨具風(fēng)味的面“撐”起了口感,一勺精心配制的湯“澆”出了豐富味道,抓面帶來了不同于其他美食的味覺沖擊。

10

  清早,走進位于中南關(guān)街的冶家尕黑娃抓面館,一根根金黃色的面條“堆積成山”,晶瑩油亮的色澤,看起來非常有食欲。戴著手套的大媽,用手抓起一把面,高過頭頂,上下掂幾下后放在碗里,然后澆上熬制好的滾燙牛肉湯反復(fù)過熱,再按食客需求放上羊腸、牛肉等,調(diào)上佐料即成。“抓面也是一個體力活,抓面一般抓起來長度有1米多,最長的可達到3米。抓面的時候還要上下掂幾下,保證面條的疏松。”店鋪老板冶偵說,抓面過湯尤為重要,過湯速度快了,面沾不上肉湯味兒,而且不熱。速度慢了,面就會變得黏糊稀軟,口感很差。

  “吃抓面就要先喝一口湯色淡黃的熱肉湯,辣辣的胡椒味兒瞬間讓人食欲大開,切一碗寸斷豆面腸、肉腸,再吃一碗過熱的金黃面條。真是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讓人越吃越想吃!”一旁的老食客咂摸著嘴,給遠道而來的外地親戚如數(shù)家珍般訴說著吃抓面的順序。

  一碗一燙,一煮一澆,只需一分鐘就能做好,抓面制作過程雖然簡單,卻蘊含了青海人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口味,里面包含了對食材的講究,對食客的尊重。對于西寧人來說,抓面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種家鄉(xiāng)的味道。

11

  “餐桌上的非遺”幾度漂洋過海

  青海喇家遺址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條,刷新了我國的面食文化,也見證了青海面食文化的久遠。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從飲食方面看,青海的各個民族逐步形成了既顯融合又具獨特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這也凸顯了青海文化的與眾不同、璀璨奪目。

  “這碗面從單純的一碗涼面,挑著扁擔(dān)沿街吆喝叫賣,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fēng)雨,最終搭配上青海人離不開的牛羊肉,成為如今鼎鼎大名的抓面,這不僅傳承著獨特的美食文化,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與記憶。”在馬興羊腸面館,這碗傳承百年的手工味道,是西寧市乃至青海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稱為餐桌上的“非遺”,甚至幾度漂洋過海。這也時刻提醒和啟示人們:只要商品品質(zhì)足夠好,不怕沒有“識貨”的買家;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好東西依然會有市場。

  “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漂洋過海的面條”猶如一面鏡子,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青海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然而,傳承良久的青海特色美食制作者們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和口味,為食客們呈現(xiàn)最地道、最美味的青海美食。在每一道美食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到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這碗面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成長與變遷,也見證了青海美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12

  如今的抓面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shù)匚幕闹匾M成部分,是西寧的一張名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位到訪的客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未來,我們相信這道美食將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為更多的人帶來獨特的味蕾享受和文化體驗。

作者 寧亞琴
編輯:陳郁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