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灣博物館展陳。陳俊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座城,因文化而有靈魂、因歷史而具念想、因民俗而蓬勃前行,讓游人在旖旎自然風光和燦爛文明里邂逅,于行進中“飛”閱“最憶是海東”。
新年前夕,走進河湟文化發(fā)祥地、核心區(qū)和承載區(qū)的海東市,循著厚重“河湟文化長廊”散發(fā)的文韻,來到位于樂都區(qū)高廟鎮(zhèn)的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從樂都區(qū)民小公路東行來到柳灣村,一組彩色仿古門樓、幾方復制的彩陶及“中國·柳灣 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等雕塑給人以既視感。
從柳灣博物館廣場向北看,藍天白云下一座外形酷似舞蹈紋彩陶盆靜靜矗立,“盆”外壁繪有3組舞蹈人花紋,5人一列共15個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圓圈,簡練的線條、勻稱的對比和生動的造型,展示出高原先民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輕盈的舞姿,給人以剛健中不失柔情的和諧之美。
“博物館分上下兩層,館藏文物37925件,彩陶占一半之多,館藏的彩陶文物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彩陶以其造型之多樣、制作之精美、數量之眾多而聞名于世。”講解員介紹說,柳灣是迄今為止我國黃河上游發(fā)現和發(fā)掘規(guī)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氏族聚落墓葬群,是史前文明的藝術殿堂。
“夏秋季賞綠水青山,冬春季品河湟文化。”帶著一家4口人專程從蘭州前來旅游的陶光勇笑著說,這是自己第七次帶家人來海東旅游了,因為迷戀海東的自然山水,陶醉這兒的河湟民俗。
“這里涵蓋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齊家和辛店4種古文化類型,宛如遠古彩陶跨越四千年,綻放著璀璨奪目的光華,展示出柳灣先民創(chuàng)造的燦爛史前文明成就,刻印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創(chuàng)造與夢想,折射出柳灣先民的聰明與智慧……”隨著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一件件彩陶就是朵朵綻放的藝術之花。
在展館二樓,專程從西寧組團前來“開眼界”的祁林全和朋友指著展柜里的彩陶說:“人頭像彩陶壺、方形彩陶器、裸體人像彩陶壺、蛙紋彩陶罐、提梁罐等精美彩陶館藏,多樣造型、妙趣構圖等遠古文明的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從中可感知這片羌戎故地遠古遺韻。”
“近年來,海東市以保護、挖掘河湟文化為核心,樹立生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品牌,鑄就了河湟文化之魂。”隨行的海東市文旅局負責人介紹,我們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資源,豐富河湟文化內涵載體,按照“大文化、大規(guī)劃、大產業(yè)”思維謀劃河湟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好河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大文章,全力創(chuàng)建國家級河湟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新推出過境游向過夜游、觀光游向體驗游、單一游向融合游、“門票經濟”向全方位“產業(yè)經濟”轉變,全力唱響全域旅游“四季歌”。
京藏高速和湟水河,宛如一動一靜兩根飄帶,舞動出靈動意境,位于平安區(qū)的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恰似飄帶間的一顆明珠,具有青海“會客廳”美譽。
暖陽下的平安驛小廣場上,于先生把購買的鳥食遞給愛人和3歲的女兒,讓母女倆給一群白鴿喂食,自己則在一邊用手機定格這一美好時光。不遠處的干板魚店鋪前,一排長長的美食愛好者排隊購買,這里處處透露出火熱的“人間煙火氣”。
跟隨講解員馬婷的腳步在西街、后街和東街穿行,一路不時看見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徜徉其間,從各類工坊、清真特色及省內外小吃,農家院、藏式建筑組成的體驗集合體中,感受辣椒的辣味、老陳醋的酸味、干板魚的香味,古建筑的韻味、石板巷的趣味中沉浸式體驗河湟文化,并透過這扇文化之窗“窺”河湟民俗之美。
近年來,海東市重點圍繞文旅融合高質量發(fā)展,正確處理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積極融入大美青海旅游環(huán)線、絲綢之路風情線、黃河文化旅游線,構建起“一圈三線”旅游發(fā)展新布局。通過舉辦“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文化活動,將民間最原始、最樸實、最厚重的年俗活動打造成為青海乃至西北地區(qū)最靚麗文旅品牌,打造了“最長的鼓隊列”和“最多人挽臂鏈式交杯”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強化生態(tài)文化賦能,豐富河湟文化內涵,促進文旅多點融合,讓文旅破浪前行活力涌動,不斷“拔高”國際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