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片頭條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慶玲
發(fā)布時間:2025-04-02 09:29:22
編輯:張小千
QQ圖片20250402054636在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當時農場使用過的東方紅-54型拖拉機。李慶玲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陽春三月,地處柴達木盆地東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地拉開了春耕備播的序幕。驅車行駛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zhèn)旁的國道上,一側是蔚藍色的“光伏光熱海洋”,另一側則是廣袤無垠的萬畝良田,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壯麗畫卷。

  田間,大型輪式拖拉機帶著配套機械轟鳴著穿梭,對耕地進行深翻平整,為即將到來的播種季做好準備。田埂上,青海柴墾德令哈農場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德令哈農場”)生產技術部副經理侯光勇正與同事討論土壤墑情。

  侯光勇介紹,農場的田是按照開墾時最先進的標準設計規(guī)劃,時至今日,依然高效運作。“眼前這片約200公頃的農田用大型機械作業(yè),三天左右就能完成備播。”侯光勇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現代農業(yè)技術運用和發(fā)展的自豪。

  回望海西農牧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從最初的墾荒造田、興修水利,到當下特色種植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農業(yè)機械的一次次更新,不斷加速著農業(yè)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依托天然綠色有機牧場,全州部分市縣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實現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齊頭并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戈壁之上,不僅有黃沙漫漫,更有良田萬頃。從曾經的荒蕪到如今的綠洲,這片土地的變遷不僅有跡可循,更凝聚著一代代農墾人的不懈努力。

  20世紀50年代初,一批復轉軍人、知識青年、干部、工人和農民等組成建設大軍,挺進柴達木盆地,開始了墾荒種地、建設家園的偉大征程,侯光勇的父親便是首批墾荒人之一。他回憶起父親講述的初來柴達木時的艱辛:“面對連綿的沙海和戈壁,物質生活極度匱乏,高寒缺氧、人跡罕至、風沙肆虐。”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中,農墾人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將荒漠變?yōu)榱继�。在距離德令哈農場辦公基地一公里之外的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里,這段歷史被娓娓道來。

QQ圖片20250402054643無人機植保作業(yè)。德令哈農場供圖

  “德令哈農場開發(fā)建設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創(chuàng)業(yè)史、奮斗史、發(fā)展史和改革史。農墾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汗水、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奇跡,不僅奠定了德令哈市的發(fā)展基礎,同時他們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也成為了今天推動德令哈市不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走進博物館,講解員德青拉木正為游客講述著農墾人的奮斗歷程。

  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曾是德令哈農場場部的舊址,館藏實物展品400余件、圖片300余張、文字3萬余字,全面展示了當時的農墾生活、生產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

  “我對每一次講解都滿懷敬意,這里面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后人銘記柴達木開拓史,傳承柴達木農墾文化,弘揚柴達木農墾精神。”德青拉木說。

  在博物館室外展示區(qū),一臺東方紅-54型拖拉機引人注目,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首批拖拉機,見證了德令哈農場作為青海省內最早一批擁有農業(yè)機械的農場的輝煌歷史。德令哈農場還十分注重科學種田,在那個年代,農場建立了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設有農業(yè)試驗站和氣象觀測點,開展育種和高產栽培等試驗研究,開展萬畝豎井排灌改良鹽堿地試驗田,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績。

  走進博物館回望歷史,走出博物館展望未來。如今,行駛在田間的大型機械、改良后的鹽堿地以及蓬勃發(fā)展的特色產業(yè),都是對柴達木發(fā)展最好的詮釋�,F實與歷史在這里交相輝映,共同書寫著海西州現代農業(yè)前行的新篇章。

  照片或許會褪色,但農墾文化依舊光輝。農墾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設家園的英雄事跡永載史冊,在一代代農墾人的血液中流淌,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德令哈農場工會主席張晟作為一名“墾二代”,深知傳承的重要性:“很多農墾二代、三代都繼承了老一輩農墾人的光榮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根與魂。”

  在德令哈農場,像張晟、侯光勇一樣繼承了父輩衣缽的“墾二代”有六十多人。在他們心中,德令哈是他們的家,他們理應承載老一輩農墾人的榮光與夢想,在這片父輩曾經奮斗過的地方接續(xù)奮斗,繼續(xù)書寫農墾傳奇。

推薦閱讀
吳曉軍羅東川在黃南州調研座談
省政府常務會議舉辦學法專題講座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擬選樹青海省“最美生態(tài)管護員”名單的公示
“大美青�!笨蛻舳松暾堔k理記者證人員名單公示
西寧:一季度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9188人
海東:成功試養(yǎng)“淡水蝦王”
24H熱點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打通“...
三江源國家公園村級生態(tài)環(huán)保組織負責人培訓班開班
西寧:人機結合“大清洗”擦亮“潔凈底色”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育心鑄魂促團...
青春建功正當時
【經濟聚焦】3萬拉面店撬動200億產業(yè) 青海拉面如何...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瑪爾擋水電站:高原綠電引擎...
【潔凈青海·綠色算力】DeepSeek與國產算力共建青海...
熱點圖片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育心鑄魂促團結 校園共繪民族情
【感黨恩 聽黨話 跟...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小雞蛋”里的鄉(xiāng)村振興“大智慧”
【感黨恩 聽黨話 跟...
26天,“凌小蟄”的重生
26天,“凌小蟄”的重生
西寧:人機結合“大清洗”擦亮“潔凈底色”
西寧:人機結合“大...
三江源國家公園村級生態(tài)環(huán)保組織負責人培訓班開班
三江源國家公園村級...
公交適老服務升級 老人出行更便捷
公交適老服務升級 老...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打通“最后一公里” 讓民營企業(yè)輕裝上陣——推動青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政”能量(一)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西寧:全方向待行區(qū)怎么走 記者實地探訪
西寧:全方向待行區(qū)...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青海日報
2025-04-02 09:29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青海日報
2025-04-02 09:29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農墾之歌:回蕩于柴達木的歲月之聲

  • 2025-04-02 09:29:22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50402054636在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當時農場使用過的東方紅-54型拖拉機。李慶玲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陽春三月,地處柴達木盆地東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地拉開了春耕備播的序幕。驅車行駛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zhèn)旁的國道上,一側是蔚藍色的“光伏光熱海洋”,另一側則是廣袤無垠的萬畝良田,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壯麗畫卷。

  田間,大型輪式拖拉機帶著配套機械轟鳴著穿梭,對耕地進行深翻平整,為即將到來的播種季做好準備。田埂上,青海柴墾德令哈農場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德令哈農場”)生產技術部副經理侯光勇正與同事討論土壤墑情。

  侯光勇介紹,農場的田是按照開墾時最先進的標準設計規(guī)劃,時至今日,依然高效運作。“眼前這片約200公頃的農田用大型機械作業(yè),三天左右就能完成備播。”侯光勇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現代農業(yè)技術運用和發(fā)展的自豪。

  回望海西農牧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從最初的墾荒造田、興修水利,到當下特色種植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農業(yè)機械的一次次更新,不斷加速著農業(yè)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依托天然綠色有機牧場,全州部分市縣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實現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齊頭并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戈壁之上,不僅有黃沙漫漫,更有良田萬頃。從曾經的荒蕪到如今的綠洲,這片土地的變遷不僅有跡可循,更凝聚著一代代農墾人的不懈努力。

  20世紀50年代初,一批復轉軍人、知識青年、干部、工人和農民等組成建設大軍,挺進柴達木盆地,開始了墾荒種地、建設家園的偉大征程,侯光勇的父親便是首批墾荒人之一。他回憶起父親講述的初來柴達木時的艱辛:“面對連綿的沙海和戈壁,物質生活極度匱乏,高寒缺氧、人跡罕至、風沙肆虐。”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中,農墾人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將荒漠變?yōu)榱继铩T诰嚯x德令哈農場辦公基地一公里之外的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里,這段歷史被娓娓道來。

QQ圖片20250402054643無人機植保作業(yè)。德令哈農場供圖

  “德令哈農場開發(fā)建設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創(chuàng)業(yè)史、奮斗史、發(fā)展史和改革史。農墾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汗水、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奇跡,不僅奠定了德令哈市的發(fā)展基礎,同時他們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也成為了今天推動德令哈市不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走進博物館,講解員德青拉木正為游客講述著農墾人的奮斗歷程。

  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曾是德令哈農場場部的舊址,館藏實物展品400余件、圖片300余張、文字3萬余字,全面展示了當時的農墾生活、生產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

  “我對每一次講解都滿懷敬意,這里面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后人銘記柴達木開拓史,傳承柴達木農墾文化,弘揚柴達木農墾精神。”德青拉木說。

  在博物館室外展示區(qū),一臺東方紅-54型拖拉機引人注目,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首批拖拉機,見證了德令哈農場作為青海省內最早一批擁有農業(yè)機械的農場的輝煌歷史。德令哈農場還十分注重科學種田,在那個年代,農場建立了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設有農業(yè)試驗站和氣象觀測點,開展育種和高產栽培等試驗研究,開展萬畝豎井排灌改良鹽堿地試驗田,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績。

  走進博物館回望歷史,走出博物館展望未來。如今,行駛在田間的大型機械、改良后的鹽堿地以及蓬勃發(fā)展的特色產業(yè),都是對柴達木發(fā)展最好的詮釋。現實與歷史在這里交相輝映,共同書寫著海西州現代農業(yè)前行的新篇章。

  照片或許會褪色,但農墾文化依舊光輝。農墾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設家園的英雄事跡永載史冊,在一代代農墾人的血液中流淌,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德令哈農場工會主席張晟作為一名“墾二代”,深知傳承的重要性:“很多農墾二代、三代都繼承了老一輩農墾人的光榮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根與魂。”

  在德令哈農場,像張晟、侯光勇一樣繼承了父輩衣缽的“墾二代”有六十多人。在他們心中,德令哈是他們的家,他們理應承載老一輩農墾人的榮光與夢想,在這片父輩曾經奮斗過的地方接續(xù)奮斗,繼續(xù)書寫農墾傳奇。

作者 李慶玲
編輯:張小千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